九寨溝羌族風情
深圳海外國旅 2014年05月26日 16:36
在九寨溝這個多民族地區,藏族和羌族在這兒居住的人較多,那么你知道關于九寨溝羌族風情嗎?,九寨溝旅游攻略,九寨溝游記攻略,九寨溝好玩嗎,九寨溝在哪里,九寨溝有什么好玩的,九寨溝怎么去,九寨溝怎么走,九寨溝住宿,九寨溝景點景區
?九寨溝位于阿壩,是一個多民族地區,那么你知道九寨溝羌族風情嗎?羌族自稱爾碼、爾麥。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茂縣、汶川、理縣、黑水、松潘和綿陽市所轄的北川縣。春秋戰國時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遷徙。其中一只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,此后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,經過長期融合,演變成今日之羌族。秦代曾置湔氐道,漢代設汶山郡,以后歷朝均有州、縣的建置。元、明在羌區實行土司制度,清改為流官。羌區長期處在封建制社會。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區,創建了蘇維埃政權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與藏族聯合聯立1個自治州、21個羌族鄉。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。通用漢文字。實行一赤一妻制。崇信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,諸神均以白石為象征。節日有釀的咂酒。農村羌民喜著麻布或棉布長衫,外套羊皮褂子,依山壘石建屋,碉樓高丈余,古稱“邛籠”。擅長掘井和建笮橋。婦女善挑花、刺繡。行火葬、土葬和水葬。主要從事農業,兼有畜牧業。民間流傳《開天辟地》、《羌戈大戰》、《斗安珠和木姐珠》等神話故事。流行鍋莊舞,即“跳薩朗”。所用羌笛古今聞名。
豬膘為羌族傳統食品。流行于茂縣、汶川、北川等地。將豬勒死,把肉分割成條塊,用鹽漬三至七天后,吊在屋梁上風干即成。金裹銀也是羌族傳統食品。流行于汶川、茂縣、理縣等地區。以黃色的玉米為主拌和少量白色的大米蒸熟而成,故名。以大米為主、玉米為輔的稱銀裹金。玉米蒸蒸這一羌族傳統食品,流行于汶川縣等地。用水將玉米布拌勻,拌成顆粒狀蒸熟即成。
白石崇拜為羌族人有名的信仰習俗。流行于茂縣、汶川、理縣、北川等地。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,但均無銅像,統統以白石為象征,供于屋頂的塔子上,屋里的神龕上、火塘旁,村外的山頭上和神林中等。屋頂的白石代表天神,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,山頭上的白石代表天神,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。有的人家屋頂上立有多塊白石,除代表天神外,還代表別的神靈。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誠祈祝壽,燃香祭拜。搜山求雨是羌族中一種信仰習俗。若遇天旱,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,祈求降雨。屆時,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、砍柴、挖藥等活動,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。若仍不降雨,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。
雕房為羌族傳統民居。又稱雕樓。平面呈方形,上窄下寬,頂平。不少地區倚山建造,以石砌墻,墻面平直整齊。常常一排數十家,如古城堡,十分壯觀。一般分三層,層與層之間用木梯上下。平頂作曬場和休息之所,圍繞四周的矮墻角上供有白石。上層堆放糧食及雜物,中層住人,下層關牲畜。雕房與雕房之間的平頂上搭木板,便于各家來往。羌族另有一種古雕樓,高10余丈,呈四角形、六角形、或八角形,下寬上窄,下層墻厚1米左右,用亂石和黃膠泥砌成。舊時用來防御,同時也用來儲藏糧食等。在羌族地區,至今還有這種雕樓.
九寨溝旅游報價
(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,版權歸原創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)